高祥生:城市建设中的“奢侈品”——谈解构主义建筑

2019-12-02 10:04

城市建设中的“奢侈品”——谈解构主义建筑

——为纪念包豪斯学院成立一百周年而写

对于解构主义建筑我国多数的建筑设计师、装饰设计师,甚至稍有文化的人都不很陌生。解构主义的建筑设计师虽然人数不多,但其作品的影响面巨大。解构主义建筑以其体量巨大,形态新奇吸引人们的眼球。近年来社会上对解构主义的议论较多,褒贬不一。可以说现在人们对解构主义建筑的认识似乎是清楚的,又似乎是模糊的。为了能清晰的认识解构主义的庐山真面目,近三、四年我一直关注解构主义建筑的设计师和其作品的特点。至今算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要全面、准确的说清楚解构主义建筑的特点有一定的难度,就像要全面、准确的说清楚其他任何流派的特点一样。

 

一、解构主义建筑的特点

根据我掌握的信息总结,解构主义建筑有以下十个特点:一是散乱。避开古典建筑的明确轴线和平面的有序组合,总体形象上追求形态的支离破碎,疏松零散,边缘犬牙交错,变化万端。在形状、色彩、比例、尺度、方向的处理上极度自由,并与已有的建筑形式相悖。

二是残缺。有的局部故作残缺状、缺落状、破碎状、不了了之状,力避完整,令人愕然,耐人寻味,力图产生建筑的残缺之美。

三是突变。种种元素和各个局部的连接突然,没有过渡,生硬,牵强,形与形,空间与空间,风马牛不相及。

四是动势。大量采用倾倒、扭转、弯曲、波浪形等富有动态的形体,造型失稳、失重,好像即将滑动、滚动、错移、翻倾、堕落以至似乎要坍塌的不安架势。

五是失稳。利用斜线穿插对具有稳定感的平行线、垂直线、中轴等进行拆解、破坏。

六是扭曲采用不规则的几何形状进行立面造型,形成特殊的曲线形制和各种变异的形状;运用各建筑局部之间的重叠、交错、旋转或移位等方式进行新的空间构造。

七是模糊延展建筑的规则边缘,模糊清晰的外观界限。

八是奇艳。在创作中力求标新立异,极力超越常理、常规、常法以至常情,追求让人惊诧叫绝、叹为观止的形态。

九是符号化。讲究从古典文化,历史传统和实践经验中提炼出具有象征性的符号,进行符号化的拼贴,寓意符号的穿插。

十是无意义无目的力求无权威,强调个体的,非中心的,变化的,不做预定设计(有些解构主义建筑师甚至连完整的工程图也没有,仅仅以草图和模型来设计,并完全依靠电脑来归纳)。

 

二、解构主义的主要建筑师及代表作

如果说解构主义建筑主要有这十个特点,那么最符合这十个特点的似乎是弗兰克·盖里的建筑。而就解构主义建筑的流派中部分设计师而言,其理论和实践都与上述十点标准不符。

弗兰克·盖里是加拿大人,早年到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大学学习,受到激进文化的影响,他常在建筑设计中使用断裂的几何图形以打破传统习俗。盖里的建筑作品中建筑形态极富张力。我曾特别关注盖里的建筑设计,参观过他的十多件作品。其作品具有共同特征:一、大多数建筑的外部形态像是由一堆“随意”切块的金属瓜皮、瓜瓤,且“随意”堆放在一起,因此,盖里的建筑较易识别。二、与其他解构主义建筑相比体量很大,所以虽然有诸多异型的无序空间,但室内外的边角空间都可以利用。盖里的小体量建筑如日本的“鱼餐厅”,却很不尽如人意,其感觉很一般,在中国只能算一个二、三流的小餐馆。有人调侃说盖里的“鱼餐厅”可与中国的“五粮液”大楼的造型PK,可以一拼。这当然是调侃,大师也会一时“犯困”,有传说该餐厅是盖里“酒后”之作。三、盖里的建筑外型中擅用灰色的金属色,加上体量大的缘故,形态的视觉冲击力极强。四、我虽然未曾有机会对建筑能耗问题问及管理人员,但我断言,室内的能耗一定很大。


法国巴黎 LV 艺术博物馆

设计:弗兰克·盖里

摄影:高祥生

法国巴黎 LV 艺术博物馆的造型很像不按规律切碎了的一堆瓜果


法国巴黎 LV 基金会廊道

设计:弗兰克·盖里

摄影:高祥生

法国巴黎 LV 基金会廊道的形态就像拉开的手风琴


美国洛杉矶迪士尼音乐中心

设计:弗兰克·盖里

摄影:高祥生


美国洛杉矶迪士尼音乐中心室内

设计:弗兰克·盖里

摄影:高祥生


美国芝加哥千禧公园露天音乐广场

设计:弗兰克·盖里

摄影:高祥生


美国芝加哥千禧公园露天音乐广场

设计:弗兰克·盖里

摄影:高祥生

大尺度的钢网架像一张巨大的金属蜘蛛网与广场中巨大的金属装置整合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日本鱼餐厅外立面

设计:弗兰克·盖里

摄影:高祥生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塔特中心外立面

设计:弗兰克·盖里

摄影:高祥生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塔特中心室内

设计:弗兰克·盖里

摄影:高祥生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塔特中心室内

设计:弗兰克·盖里

摄影:高祥生

斯塔特中心室内空间全面地展示了解构主义设计中残缺、扭曲、分离、突变、无序、断裂、动势、失稳、奇艳、含糊的特点。

 

出生于荷兰的解构主义建筑设计师雷姆·库哈斯不爱谈创作理论,尤其不爱谈形式。库哈斯的创造思维完全处于自恋的状态——不管别人怎么看,他完全沉浸在自我陶醉的海洋中,他根本没有对传统的丝毫留恋。他的理论是不断变化的,他对另类的事物始终保持着不熄的热情、不衰的兴趣。库哈斯在荷兰鹿特丹创办了建筑事务所OMA,同时在鹿特丹设计过鹿特丹大厦、荷兰鹿特丹当代美术馆、米兰Prada基金会大楼,他设计的最著名建筑是中国的央视大楼。库哈斯每个建筑给人的印象都不一样,很难找到库哈斯在这些作品之间互相连联的痕迹。我对库哈斯在荷兰、在米兰的建筑设计虽不是很喜欢,但能忍受。而中央电视台大楼的建筑造型我实在不敢恭维,中国的百姓蔑称它为“大裤衩”,的确是很形象的。


荷兰鹿特丹大厦外立面

设计:雷姆·库哈斯

摄影:高祥生


荷兰鹿特丹大厦室内

设计:雷姆·库哈斯

摄影:高祥生


荷兰鹿特丹当代美术馆室内

设计:雷姆·库哈斯

摄影:高祥生


意大利米兰Prada基金会室内

设计:雷姆·库哈斯

摄影:高祥生


意大利米兰Prada基金会室内

设计:雷姆·库哈斯

摄影:高祥生


伯纳德·屈米在解构主义设计师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他对解构主义的形成起过推动作用。我对屈米的作品看得很少,只是在法国拉维莱特公园中看到屈米设计的一个大红色的构筑物,体量不大,但很显眼,不像建筑,很像装置,整体看就像在公园中放置了一个红色的金属构筑物。


法国巴黎拉维莱特公园中的构筑物

设计:伯纳德·屈米

摄影:高祥生


法国巴黎拉维莱特公园中的构筑物

设计:伯纳德·屈米

摄影:高祥生


法国巴黎拉维莱特公园中的构筑物

设计:伯纳德·屈米

摄影:高祥生


让·努维尔的设计我看的不多,但我对他在法国巴黎的拉维莱特爱乐厅印象很深,巨大建筑的外立面布满了大小不一的椭圆形肌理,像贴了两张巨大的“蛇皮”。这幢建筑从空间形态到立面造型都充分体现了让·努维尔的艺术观点。


法国巴黎拉维莱特爱乐厅外立面

设计:·努维尔

摄影:高祥生


法国巴黎拉维莱特爱乐厅外立面

设计:·努维尔

摄影:高祥生

建筑的形态是不规则形体的组合,建筑的外立面就像蒙着一张硕大的花蛇皮。

 

蓝天组是一个设计团队的名称。它是由沃尔夫·德·普瑞克斯和海默特·斯维茨斯基组成。蓝天组的主要作品有:屋顶律师事务所、煤气罐改造工程、2002年世界博览会:贝尔塔——力量与自由、德国慕尼黑宝马车辆体验中心、可居住的云。“非建筑化”是“蓝天组”作品中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将建筑置于“非建筑化”的背景是建筑获得变异的一个最重要的条件,新的建筑的产生不应立足于原有建筑而是应该离开。我参观过蓝天组设计的德国慕尼黑宝马车辆体验中心,建筑的体量很大,设计方法与盖里设计的建筑造型有相似之处。闪闪发光的金属材料随处可见,弧形的平面,弧形的立面弧形的空间充斥整个建筑。由各种不同体块的无序穿插构成了千姿百态的空间形态,而空间中,人工灯光、自然灯也是光怪陆离,这大概由于各种人工光、自然光在复杂的空间中交织后会产生各种奇特的光效应。我在一篇关于室内装置的论文中曾从视觉美感角度褒奖了德国慕尼黑宝马车辆体验中心,并认为它就是一座具有建筑功能的大型装置。

德国慕尼黑宝马车辆体验中心外立面

设计:蓝天组

摄影:高祥生


德国慕尼黑宝马车辆体验中心室内

设计:蓝天组

摄影:高祥生


德国慕尼黑宝马车辆体验中心室内

设计:蓝天组

摄影:高祥生


毕业于伦敦建筑联盟学院的伊拉克裔著名女设计师扎哈·哈迪德则是通过对传统观念的批判,进而对建筑的本质进行重新定义,从而发展适合新时代的建筑,扎哈·哈迪德在建筑外立面设计中喜欢用束状的流线和扁平的曲面。中国人对扎哈·哈迪德很熟悉。她在南京的著名建筑是保利大剧院,高耸的外立面,像两组高高悬挂的巨大的宝石链,很有视觉冲击力。空间形态曲折多变,光影效果千变万化。很显然,保利大剧院的落成使美丽古都南京又增添了光彩。


中国南京保利大剧院内部

设计:扎哈·哈迪德

摄影:高祥生


中国南京保利大剧院外立面

设计:扎哈·哈迪德

摄影:高祥生


上海凌空SOHO商场是扎哈·哈迪德的遗作。商场广场中流动的水面、灿烂的阳光、湛蓝的玻璃与建筑形体中流动曲线遥相呼应。展现了扎哈·哈迪德一贯以曲线和曲面取胜的特点。


中国上海凌空SOHO外立面

设计:扎哈·哈迪德

摄影:高祥生


中国上海凌空SOHO外立面

设计:扎哈·哈迪德

摄影:高祥生


北京大兴机场的落成更是提升了扎哈·哈迪德在当今世界的知名度。扎哈固然被列为解构主义设计师的范畴,但我认为,大兴机场也好,保利大剧院也好,似乎有很浓的现实主义作风、唯美主义形式。现在,大兴机场已被誉为北京新地标,世界的第七大世界奇迹。地标也好,七大奇迹也罢。这种巨无霸在一个城市不能到处都有,这种巨无霸的存在是依赖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先进技术。虽然建造保利大剧院和大兴机场的建筑存在着诸多的技术问题,但随着中国在现代建筑技术水平上的提高已能逐步解决。


中国北京大兴机场鸟瞰

设计:扎哈·哈迪德

图片来源:网络


中国北京大兴机场室内

设计:扎哈·哈迪德

图片来源:网络


丹尼尔·里伯斯金的作品“推动谅解与和平”的博物馆设计备受人们的青睐。我很推崇丹尼尔·里伯斯金设计的犹太人纪念馆,伤痕累累的外立面和集中营般黑暗、阴冷的室内空间,建筑设计和建筑室内设计使解构的建筑设计语言用得恰到好处。作品深深地打动了我,,打动了在场参观的人们,使大家为之震撼。里伯斯金设计的德国柏林的犹太人纪念馆是我见到的解构主义建筑中形式与内容结合的最紧密的一件作品,我参观犹太人纪念馆的空间、装饰与观看米开朗基罗创作的被缚的奴隶的感觉相仿。建筑的外立面上开设了一道道短促而无规律的窗户,仿佛人的脸上、身上留下一道道痛苦的、难以痊愈的伤痕。室内空间产生各种曲折、断裂、尖锐的形态仿佛就是羁押囚徒的牢笼,尖锐闪亮的光束就仿佛划开了黑夜天空,突显而刺眼。犹太人纪念馆的设计是成功的,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形式表现的内容是统一的。

德国柏林犹太人纪念馆外立面

设计:丹尼尔·里伯斯金

摄影:高祥生


德国柏林犹太人纪念馆室内

设计:丹尼尔·里伯斯金

摄影:高祥生

室内墙面上的不规则高窗,表现了战争留下的创伤。


德国柏林犹太人纪念馆室内

设计:丹尼尔·里伯斯金

摄影:高祥生

室内展示的抽象的人物雕塑力求表现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德国柏林犹太人纪念馆室内

设计:丹尼尔·里伯斯金

摄影:高祥生


三、我对解构主义建筑的理解
如何看待解构主义建筑及其理论,与个人的世界观一致。我研读过中国传统的哲学美学理论,我接受过现实主义美学的教育、崇拜恩格斯的美学理论,学习过俄国美学理论家车尔尼雪夫的《怎么办》中提出的“生活即美”的理论。逐步的形成自己的认识观:我接受对立统一的理论,认为天地对立统一,认为有天就有地,有白天就有黑夜,有男就有女,有长就有短……世间万物都是由造物主按一定的规律、秩序创造的。
我坚信,由于地球引力产生的上轻下重的现象永远存在,我认为,只要人的生理机能没有变化,人对空间环境的认知,就不会产生变化。
我深信,由于人的各种器官都是对称的,从人呱呱落地的时候开始,看到母亲的脸部、身体是对称的,因此人从一开始就会认为对称的形体是美的。
孩子学走路,总追求均衡的节奏感和适当的变化和韵律,因此节奏与韵律的美感也是从孩提时期的生理感受就开始了。
似乎所有传统形式的规律都对应人的生理需求,对应客观的环境。
对于解构主义建筑存在的是否合理我思索过,我认为。因为多少年来审美的标准都讲次序,讲和谐,讲整体统一,时间长了,人们的审美就会产生视觉疲劳,因此,当产生给人耳目一新的解构的形态时,通常能有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另外有些解构主义大师如扎哈·哈迪德、弗兰克·盖里的作品中也有许多符合形式美规律的形态,这些建筑体量庞大,又具有一定形式感,必然会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富有很高的视觉美价值。这些作品无可非议地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或构筑物。
当有些建筑需要表示一种特殊的情感,用解构主义的方法是很恰如其分的。而当有些需要表现特定主题时,只能用解构主义的方法才能完成。如丹尼尔·里伯斯金的柏林犹太人纪念馆,又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些作品就不能说是城市中的“奢侈品”,而是城市的“必需品”。设计、建造这种珍贵的“必需品”用其他任何设计理念和方法是无法完成的。

中国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室内

摄影:高祥生


中国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构筑物

摄影:高祥生

 

中国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雕塑

摄影:高祥生


中国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构筑物

摄影:高祥生


其实解构主义建筑从本质上讲,更多地属于城市装置,因为它的体量硕大,且又具备建筑的功能因素、审美因素、技术因素,特别容易与建筑物混淆,但解构主义的建筑设计理论与长期形成的约定俗成的建筑设计理论是相悖的。在解构主义的理论中反对的总是既定的、传统的,既定理论和设计规律。至于解构主义的大师们,从其问世开始就直呼“要脱离”建筑传统,要创造一个“新的世界”,素不知传统的理论和方法仍是多少人多年的实践总结。
解构主义的建筑理论,排斥建筑的受既定的社会文化、物质条件、技术水平、经济条件等的制约,其建筑似乎是一个不受任何现实条件制约,只求“造型逻辑”关系的“物体”,而这种“物体”“建筑”不能称之为“建筑”,准确地讲只能是一种具有建筑功能的“大型装置”或是一种大型构筑物。这种“装置”可以成为城市建设中供人欣赏的“奢侈品”,或者说产生纪念意义的“标志性”建筑,这种“建筑”用让·努维尔的话讲,它本身就不能算一种约定俗成意义上的“建筑”。所以我认为目前解构主义建筑在城市中无法面广量大的存在。因为社会并没有大量需求,同时它不节能,不节地,不省钱,而且大多数还不实用。它缺乏约定俗成的建筑意义,但是具有一种审美价值或纪念意义。
传统的建筑师和大众对大多数解构主义建筑大都持否定的态度,而那些解构主义的设计师在赞扬解构主义建筑的同时否定传统的建筑,传统的建筑理论。似乎只有将传统的建筑否定后,解构主义建筑才能普及。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建筑是一种具有功利性的物质产品,它受生活、文化、习俗、经济、技术、法律等因素的制约。
解构主义的作品,有的可以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有的可以表达强烈情感色彩,有的具有新颖的时代气息,可以起到地标作用。但大多解构主义建筑费地、费资源。解构主义建筑“奢侈”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因为这些建筑是异形的,所以建筑必须放大,空间很大的前提下才能有视觉冲击力和审美价值,如果太小便失去了冲击力,精致的东西一旦无序会很难看;而且,因为是异形,建筑小了会造成许多难以利用的小空间,因此只有放大以后这些弯曲的空间才能被利用。第二,解构主义建筑中会有许多错位的空间,而造成一些镂空,镂空的空间能耗非常大;第三,解构主义建筑的异形结构有不少技术难度,这就增加了经济投资。
解构主义建筑建成后通常得房率低,能耗大,边角难以使用,经济上有很大的问题。建筑是要用的,不是仅为了看的,更何况有些解构主义建筑不适合人民大众的审美情趣。
我认为,一个城市既可以存在这样的建筑,以作为城市的地标性建筑,但是当我们的经济物质还没有极大富裕,空间资源还不能向太空、海洋、地下索取的情况下,解构主义的建筑只能少量存在。
我认为,大多数解构主义建筑就是城市建设中的“奢侈品”。奢侈品对于富裕的家庭或者国家,也是需要的,但通常只是一种点缀功能,再富裕的家庭和国家,不能到处都是奢侈品。所以我并不主张当今的中国社会到处建造解构主义建筑。对于解构主义,全盘否定是没有必要的,但不能泛滥。解构主义不是纯粹的建筑,而是可以容纳人们生活、工作的装置,我们不能用建筑的概念和规则来评价解构主义,那些提倡建造解构主义建筑的人不必指责传统的建筑理念,两者不能同一而论。传统建筑有上百年、上千年形成的理论体系。解构主义具有装置特性,强调原创,而且每个可以成为原创作品;而建筑形态可以互相模仿,它更多的具有产品的功能。
当建筑经扭曲、分裂、夸张、突变、动感、失稳等处理后,其形态一定会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加上解构主义建筑大都具有巨大的体量,而大体量的形态也是产生强烈视觉冲击的重要因素。
在城市中大批量的民用建筑应按城市规划的原则,按建筑设计的标准规范建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造少量具有标志作用和特殊功能的解构性质建筑也是需要的。总之,我国的建筑要让我国的城市更健康的发展,也让世界更美好,而不能到处猎奇争艳。



结束语

建筑的功能到底是什么。我们可以用中国古代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话来理解。老子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其意为:“埏埴”是水土和泥,用泥做成的器皿,壁、底、盖等实体均为器皿之藉利,只有其内的中空处才是盛水藏物的实用部分。无此中空,器皿则无用。
我们也可以用西方古罗马时期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的表述来说明,他提出了“坚固、适用、美观”的建筑原则,一直沿用至今。
我们还可以学习一下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建筑设计方针是:“适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原则”,上世纪80年代我国又提出“适用、安全、经济、美观”,本世纪又提出“适用、经济、绿色、美观”无论何时我国的建筑方针总是将“适用”放在首位。
从古到今,人民的精神需求和达官贵族的精神需求是有区别的,人民的审美取向和达官贵族的审美取向是有区别的。作为社会主义的审美观一定是建立在满足人民生活基础上产生的质朴的、大众的情感因素。那种违背人民需求,违背建筑建造的科学性,违背唯物辩证观的审美倾向,违背社会根本利益的,只讲形式不讲内容的建筑不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我赞同形式是重要的、内容是关键的,形式应为内容服务的说法。我赞同建筑是功能与技术的综合体,而技术又必须服务于功能。那种无视人民情感,挥霍人民钱财,违反力学原则造出不伦不类的“怪胎”必然遭到人民大众的唾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