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中的余西镇

2022-08-30 10:10

图片过去的事情记忆清晰,是因为它难忘,过去的事情记忆模糊了,但还要回想它,是因为它有意义。数十年前余西镇的人和事,在我记忆中有清晰的,也有不清晰的,但都有回想的意义。

一、我与余西镇

我出生于通州的二甲镇,我母亲出生于通州的余西镇,二甲镇距余西镇约5华里。母亲幼时,父母双亡后由二甲镇的高家收养,叔叔曹筱晋,婶婶吴克勤对母亲关怀备至,数十年来母亲视叔叔、婶婶为亲生父母,而我从小未曾见过外祖父、外祖母,也就将曹筱晋和吴克勤视作嫡亲外祖父、外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的故居在余西镇,按当地的习俗叫长辈前常加一些特征的词,故我就叫曹筱晋、吴克勤为余西公公、余西奶奶。小时候能去的亲戚家不多,故常去余西镇,因为余西公公见我聪颖乖巧常夸我,并给我好吃的东西;再因余西镇离二甲镇不远,步行一会就到,所以我就成了余西公公、余西奶奶家的“常客”。

至今我仍时常想起余西镇镇头有座高桥,镇上有一条古老的街道,街里有一座牌坊。外公家有一个小院子,院子里有一棵高大的银杏树,有一群比我年长的学中医的大哥哥、大姐姐……

二、余西镇的高桥

余西镇的高桥是指几十年前,镇的东南端架在通吕盐运河上的一座石作桥梁。因经过余西镇的通吕盐运河段不宽,再加河岸两侧的房屋紧邻河道,桥梁无法建长,估计在三十多米,因盐运、客运量大,船只体量大,桥拱起的桥洞也须高大。这座桥的体量不大,桥身长度与高度比较接近,中间桥面至水面的距离估计应在二十米左右,所以这座桥感觉特别高,人们都称它为“高桥”或“余西高桥”。

儿时的夏日,总有胆大的小伙子看到桥下无船时跳水嬉戏,当初,我将这些小伙子视为“英雄”,现在想想觉得很危险,因为“高桥”确实很高,只有“英雄”才能一跃而下。

高桥是二甲镇到达余西镇的必经之地,每当我推着自行车从高桥上经过时心里总有居高临下,威风凛凛的感觉。而从两端桥头下坡时总喜欢提早蹬上自行车,以感受从桥坡上驾车“滑翔”的快感。

悠悠岁月,通吕盐运河水缓缓而行,高桥下过往大小船只川流不息,高桥上人群、车辆南来北往。多少年来高桥不管是酷暑严寒,还是白天昼夜,都是默默地承重身上的压力,疏理身下的繁杂,运载着两岸的福祉,推动余西镇的日新月异……高桥对余西镇人民具有无量的功德,余西高桥是伟大的,它应载入余西镇发展的史册。

社会在发展,交通载体在变化,现在余西高桥已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钢结构的平桥。我无意对钢结构桥的功能、结构进行评价,我只是赞美过去高桥的形式与功能,因为高桥是我心中最低调、最完美的桥。余西的高桥在造型上既有南方的娇柔之美,又有北方的阳刚之气。

我成年后去过江南诸地,观赏过江南的各种小桥,我还是认为余西的高桥是最美的。上海朱家角的放生桥没有余西高桥高耸、气派;江苏周庄的双桥没有余西高桥便捷、直率;浙江乌镇的三桥没有余西高桥坚实、稳固。……我赞扬余西高桥的美丽是因为余西的高桥一直承载着我儿时的美好记忆,承载着我对家乡深深的眷恋。

图片

印象中的余西高桥 高祥生工作室制作

三、余西镇的龙街

小时候听大人说,余西是一块龙地,龙地必然有龙的传人。就近现代而言,余西也是英才辈出,仅我知道的余西的英才就有曹大同、曹顶、曹文麟、朱理治、曹筱晋等,最近又听说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的一位妻子潘兰珍也是余西人,还有我认识的曹卫星……这些余西名人、英才的资料在诸多文献中俯拾皆是,我再赘述有恐不完整或不准确。因此,我还是谈谈我记忆中的龙街为妥。

数十年来龙街基本上没有改造过,它是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古街。龙街的建筑体量不大,形制不高,年代也不久远。整条街大多数是一层平房,少数二层楼房显得很突显。龙街的建筑和余西镇的其它建筑基本上都是硬山屋脊,两坡屋面,铺小青瓦,其中也有歇山屋脊的,但数量很少。从龙街建筑形式看,龙街应是在宋以后建造的。

龙街的建筑样式无疑是南方的,与江南小镇旧城区的平房样式相似,这可能与余西场的原盐民为江南的移民有关,所以龙街虽地处苏北,但建筑还具有江南的特点。

龙街的建筑、龙街的街道、龙街的街面、龙街的牌坊尺度都不大,等级也不高,但在形制等级、空间尺度、用材规格、装饰纹样上相互都是协调的。

龙街不长也不宽,我记忆中三、四十年前的龙街的两侧有各种店铺:有卖杂货的、有卖布匹的、有卖水产的、有卖中药的……似乎比现在的花式品种多,街上也比现在热闹。东西两侧店铺之间距离不大,两侧的店员和对喊话也能听得清清楚楚。龙街并不长,抽烟的人,从街头到街尾走完都不会抽完一根烟,龙街的街面是大块岩板与小块碎石片相间铺地,具有江南传统街道铺地的特色,……龙街的建筑与吴家欣先生所著《余西古镇的历史与现状》一文中的“余西盐课司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官署设立,带来了一些配套机构设施……才够建起一个市镇的格局。……”说法一致。

图片

余西的龙街 高祥生工作室制作

图片

余西的龙街 高祥生工作室制作

图片

余西的龙街 高祥生工作室制作

图片

余西的龙街 高祥生工作室制作

龙街的中部有一尊为褒扬郁氏美德,旌表节孝功绩的乾隆年间御赐,并兴建的节孝牌坊。龙街节孝坊形式为单门,双柱,四层梁坊,双层顶盖,柱础设夹袍,节孝牌坊高5余米,宽3米,牌坊所有构件均为磨光灰色花岗岩。牌坊自乾隆26年建成至今250余年,历经沧桑,虽有桂子等局部构件有风化现象,但总构件基本完整,未见明显残缺,这对古建的保持、维修是有利的。节孝牌坊的体量、尺寸与龙街现在的空间尺度是协调的,节孝坊在龙街上是突显的,但又不过分夸张。所以无需对牌坊做体量,形制上的扩大,否则会改变龙街的整体空间尺度。

现在的龙街未曾做过大的改造,建筑、牌坊、街道都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原貌,真诚的希望倘若改造这条历史文化街道,应维护龙街原来的尺度、形态,特别不能人为的扩大原来的空间尺度、建筑形制,因为龙街现在的面貌在当今未改造过的历史遗产中是稀有的。

虽然龙街的建筑形制不高,倘若改造,形制不高就按不高的形制改造,不高的形制也需要做出不高的典范。

图片

余西的龙街的节孝坊 高祥生工作室制作

图片

余西的龙街的节孝坊 高祥生工作室制作

四、余西公公家的银杏树

在龙街牌坊的一侧有条数十米长的小巷,走过小巷就是我余西公公家。60年以前,余西公公还没有去金沙组建南通县中医院,有一段时间他就在余西家中行医的。

余西公公的家在一个小院中,小院朝东的房间是公公、奶奶等家人生活、会客的房间,家中除公公奶奶之外还有大姨夫李武俊、大姨曹育新、二姨夫王兴相、二姨曹一新、三姨夫钱元洪、三姨曹又新,奶奶的弟弟吴茂龙,姨妹姨弟明明、华华和红卫。小院朝南的房间是公公和几个学徒行医的房间,我印象较深的学生有季光、曹允中、唐俊、邱祖萍、曹银等,小院的房子是旧的,朝南、朝东两排房子加起来不到200㎡。两排房子都是硬山屋脊,铺小青瓦,地面是小青砖和绿草相间铺设。墙面的粉饰已陆续裂落,大都裸露出青砖的缝障,有些缝隙中还爬着绿草……小院北侧的建筑和设施是简朴的,但小院的南边却打理得别有情趣。

小院的南边有一小花园、花园中种了菊花、月季、佩兰、凤仙、盆栽的有金丝竹、金桔……花的品种不多、但都很雅致,很有文化人的情趣。

小院的东南角有一棵年代久远的银杏树,虽然树的产权不属公公家,但树栽在小院中,给我带来的视觉感受使我日久生情,并经久难忘。小院中的银杏树无疑是我童年、青年时期看到的最高大、最漂亮的树,小院中的银杏树在余西镇的大多位置都能看到。我曾多次与朋友讲过我余西公公家的小院前有一座清代的牌坊,小院中有一棵高大的银杏树,余西镇上都能看到。……

银杏树对气候、土壤及环境的要求不高,它耐高温、耐寒冷,一年四季都生长得很好。每逢春天这银杏树就披上一层新装,一簇簇叶子,嫩绿嫩绿的;夏日,银杏树格外枝繁叶茂,它给半个小院遮阳、防暑:秋日,柠檬黄色的叶子中夹杂着若隐若现的小白果,美丽而诱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白果,所以银杏树又叫白果树;秋日银杏叶逐渐的由绿叶蜕变成黄绿、柠檬黄色、黄褐……然后在秋风中抖落,在秋风中像蝴蝶在小院的上空飘来飘去;冬天,大雪纷飞,银杏树被上一层银装,但屹然挺立,此时小院里的地上、窗台上都洒落了黄色的、褐色的仍然散发出淡淡香味的银杏叶。

听说银杏树的叶子可以做成银杏叶片的中成药,银杏树的主干可以做砧板,银杏树的树材可以刻字、做雕刻,银杏树的一身都是宝,银杏树的一身都是奉献给社会的财富。

这些都三四十年前的事了,但我还是经常想起余西镇的旧貌、余西公公的小院和那棵英姿飒爽、硕果累累的银杏树,令人魂牵梦萦。我总是在想余西公公不就像一根高大挺拔的银杏树吗?他将一生献给了通州、通余一带的黎民百姓,他嘉惠杏林,福佑乡老,他的一生献给了祖国的中医、中药事业,他功德无量。

现在银杏树已不在,余西公公也走了,但那种美好的人和事,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留在人间,留在我心中。

Baidu
map